公司新闻

中大发体育官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起源 中华石雕艺术品赏析

2024-05-01 08:25:3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石雕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就石雕而言,这些雕刻品大多为无名石匠所作。千百年来,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流传至今。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创造力突出的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

  那么什么是石雕呢?石雕主要是指以花岗石、大理石、叶蜡石等天然石料为原料,通过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技法雕刻成的各种艺术品和实用品。

  石雕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用于建筑构件和装饰,如台基、柱础、栏杆、牌坊、石狮、石人、石兽及拴马柱等。二、为宗教服务的造像,如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三、供室内陈设的欣赏品和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如案头摆件、砚台、蒜臼、压石等。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起源于石雕。上古时期,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了石器工具,并在石器工具的制作和材制选择上,讲究实用与美观。从造型意义上讲,这些石器虽然是实用品,但其性质已接近于雕刻艺术创作。河北武强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同时在各地还发掘出了许多大型石雕动物,如石虎、石枭等许多小型装饰石雕。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中国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已能雕刻出巨型石雕石麒麟。据传蜀都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在岷江边上置石雕犀牛以镇水。

  到了汉朝时期,石雕就非常发达了,尤其是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令后人叹为观止,是石雕艺术的顶峰。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墓在岳西省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现存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卧牛、卧象、伏虎、野猪等10余件,均由花岗石雕成,造型整体有气势,生动传神。同时,大部分作品是依石拟型,稍加雕刻,突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势,汉代石刻刚强的气魄和深沉宏大的风格展现无遗。

  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出土了李冰石雕像,在四川雅安高颐出土了翼兽,在河南洛阳伊川和陕西咸阳出土了石避邪等,这些都造型简练,格调豪迈挺拔。李冰像为东汉石雕,石像是拱手直立姿势,五官端正,仪态雍容,周身用阴线刻出,手法洗练,风格拙朴深厚。

  到了汉朝时期,平雕(平面浮雕)有平面阳刻、阴刻等几种形式。如东汉墓室、祠堂等建筑的石壁上就盛行这种平面装饰雕塑。内容有神仙故事、历史人物、社会生产及生活场景等。由于多为浅浮雕,起伏不明显,故又被称为“石刻画”或“画像石”。

  “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丰富的艺术遗产,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最为流行,它是一种刻有画像的建筑、棺椁、石材。艺术价值很高,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礼仪、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并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规律以及二维空间、剪影式的造型特点。它以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运动特征,尤其擅长用有流畅的圆弧线表现外轮廓。正如贡布里希(英)在《艺术的故事》中讲:“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块,而是喜欢弯曲的弧线。要画飞跃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塑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却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他列举出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轲觐图”,马和人物的轮廓均是外圆,而内在却充满了张力的特点。另外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水陆攻战图”,表现了古代战争宏伟的场面车马舟船、人山人海。画像石在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都有大量遗物出土。如河南南阳画像石、陕北绥德画像石、四川广汉画像石等,具有许多杰出的画面。

  大发体育

  东汉时期是中国陵墓石雕盛行的时期,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三国及两晋时期的连年战乱及为防止盗墓而在上层社会中流行了薄葬制度,帝王诸侯陵墓前的雕像石刻极少。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追求奢靡之风再次泛起,帝王诸侯纷纷大肆修建陵墓,这也使得陵墓雕刻又一次成了社会的风尚,作品的艺术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南北朝的陵墓雕刻成了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陵墓前树立石兽、墓碑和石柱成了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的风尚。据考证,这一制度始于南朝的宋代,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均为一对。按照制度,皇帝陵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略细,有翼有脚爪,颌下有长须垂胸,陵前右侧的一座头上独角,左侧的一座头上双角;王侯墓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短粗,有长舌垂胸,有翼有脚爪,但与众不同的是头上没有角。

  石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一般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头上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为天禄,无角者为符拔;第二种认为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无角者为辟邪;第三种认为双角和独角者均称为麒麟,无角者称为辟邪。这里,我们一般采纳的是第三种意见。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汉代即已出现,因此,南朝陵前的角石兽,应是在继承汉代石兽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经岁月的沧桑,历史来到了隋唐,石雕艺术也跟着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建筑装饰和陵墓雕刻两方面。如隋代建筑的安济桥(今河北赵县洨河上),从龙的造型上可看出,是继承了商周青铜器上蛟龙的某些特点,将其雕刻成穿岩的栏板装饰,取其龙能激水之意。其造型表现了神龙的矫健形态,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刻桥全部用石头建造,桥的石栏板上雕有蛟龙穿岩的形象,刀锋犀利、雕法洗练,是一件艺求性很强的石雕作品。佛塔雕刻方面,有西安市唐代建成的大、小雁塔,山西临汾市的铁佛寺佛塔等。西安大雁塔门框和门楣上的石刻线画是至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唐代石雕艺术珍品。西安出土的“昭陵六骏”和乾陵、顺陵的石狮、石麒麟及独角兽等造型真实、形态生动,具有感染力,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各代石刻模式的榜样。

  到了宋朝时期,城市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促进了世俗美术的发展。在造型艺术上风俗人物画非常突出。在寺庙宗教雕塑中亦有反映。如大足北山石刻,地狱的上方有一养鸡妇女,本意是养鸡杀生者被打入地狱,但雕出的是一幅具有田园风光的风俗画面:一妇女掀开鸡笼放鸡的情景,主角是农村中常见的纯朴妇女那优美而闲适的情态。从而使宗教的教义淡化了。

  在明、清时期建筑雕刻开始向世俗化发展,风格质朴浑厚,石雕内容大多是反映民居生活习俗的,如云南民居的石雕“牧牛”、“垂钓”均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在当时石牌坊最为优美精致。如河北灵寿县县城的石牌坊,清代山东单县县城的“百狮坊”、“百寿坊”,山西运城的石狮、石坊等,均以雕工精美著称。云南丽江古镇上纳西族保存下来的牟府大理石牌坊,巍峨宏伟、精致秀丽。

  在清朝时期,民间出现比较著名的石雕,有青田石雕、寿山石雕、惠安石雕和云南大理石雕等。青田石雕产于浙江省青田,创始于南宋,初为刻制印章,后品种逐渐增多,有各种实用品及山水佛像等欣赏品。寿山石雕以其石材产于福州市郊的寿山而得名,以“田黄石”最为名贵,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寿山石始于南朝,明代以印章兽纽雕刻而闻名,其精品多为宫廷收存。寿山石雕必须要“相石”,“相石”就是要根据石材的形状和石质纹理以及色彩来确定表现题材。

搜索